鵝苗養殖
一般認為10周齡以前為種鵝的生長期,其培育過程雖與肉鵝的飼養大致相同,但又有區別。肉鵝強調生長速度以達到盡快上市的目的,而種用雛鵝則培育成具有較好繁殖力、適合于種用的體況。傳統習慣上將春孵鵝(1月初)留為種用,性成熟時間為6-7個月,種鵝剛好在9月初(即白露時節)約220-240日齡開產。此時留種,正值氣溫適宜,青料豐富,為雛鵝的培育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,有利于雛鵝的生長發育,生產成本較低,春孵鵝本身及其后代的產肉、產蛋等生產性能均表現較好。
實踐證明,育雛前期(3周齡內)采用網上飼養效果較好,衛生條件、成活率、飼養密度、育雛舍利用率、生產成本等都優于地面飼養,以后其機體各系統機能有所提高時可采用地面飼養,在中雛期應鋪上墊料。進雛前應先準備好育雛舍,包括消毒、配齊工具、飼料、保溫設施等,并在進雛前試溫。
為保證種鵝質量和育雛成績,嚴格選擇留種雛鵝,把好第一關。選擇符合本品種特征的健雛,出殼時間要正常,活力好,眼有神,被毛有光澤,臍部收縮良好,握在手中掙扎有力,感覺有彈性。一般雛鵝可比計劃留種鵝,以供選擇,公母比例為1:4。
留種雛鵝應盡快運至育雛舍,進行初次飲水調教,俗稱開飲。因雛鵝環境的變化和促進消化功能,可在第1周飲水中加入復合維生素,必要時加入抗菌藥物。剛出殼雛鵝可用全價配合雛鵝料撒在墊布上任其啄食,第2日起飼料混合適量青料投喂,牧草切成0.2-0.5厘米長,隨著日齡的增加而逐漸放長牧草長度和增加青料量。
根據鵝的生長規律,舍飼鵝在4-5周齡,放牧鵝在6-7周齡的日增重高,達到生長高峰,營養水平對其生長速度有較大影響。前期生長較快供給足量和營養水平較高的日糧,使其發揮大的生長潛力;中后期是羽毛和骨架迅速生長階段,第6周時,當主翼羽長至3.3厘米后,容易向外翹出,成熟后影響配種,此時應適當控制日糧,防止主翼羽生長過度,精料控制在200克/只·日左右。7周齡時腹部新羽長齊可不用墊料,8周齡起加大精料量,盡快促進新羽生長,機體得到充分發育,滿足選種需要。